编者按:由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《汉字研究新视野丛书》第一辑问世以来,在文字学界、学术界引起了积极反响。该套丛书第一批四本,分别是《汉字文化综论》、《汉字与书法文化》、《中国文字与儒学思想》、《〈说文〉汉字体系与中国上古史》。下面是国内外著名学者对丛书的评介。
李玲璞《古文字诂林》主编、文字学博士生导师、华东师大中文系教授。
最近面世的这套《汉字研究新视野丛书》,第一批共四种。它们的共同特点是,把汉字的研究置于汉字学宏观系统之中加以考察,以汉字本体结构系统为显性标志,深入到隐性的汉字取象发生系统和汉字文化蕴涵系统,去打开汉字智慧之窗,以新的视野向人们展示色彩缤纷的汉字智慧之光,这对于都比较年轻的丛书作者们来说,是值得称道的。
汉字研究中,相当长的时间内缺乏理论体系的自觉调控。比如我们所见到的近些年关于“汉字文化”的研究,尤其显得不成系统,因而也就失去了科学依据而难以令人信服,末流甚至走向随意傅会。丛书收了《汉字文化综论》一种,则是首次显示了建立“汉字文化学”体系的努力。作者在系统的具体考察的基础上,使这门古老而年轻的学科具备了某种方法论的意义。以往汉字的考释也是比较孤立和零散的,而丛书的作者们大都进行了系统的比较、整体的考察,即使是个别字的源流梳理,也都比较注意纳入一个较为统一的范围之内,进行多层多边的辨析,这样又在另一个层面上形成了从整体到个别的研究。又比如中国小学史上有“以字证史”的传统,丛书的作者们则是字史互证。即汉字的成批特别是成系统的考索,推进了“单位观念史”的研究;反过来审视,将单位汉字的发生、流度置于广阔的文史环境里,使我们看到了丛书作者们将成批汉字与文明史、学术形态史的对应、推演。这种开阔的视野,即使对汉字体系研究的本身诸如发生学、类型学等也都具有积极的意义。
作为汉字领域的体系性研究,当然还允许拓展多维多边的视界。我们期待着这套丛书第二批、第三批著作的问世。
杨永霞 青岛大学外语系访美学者
詹姆士 美国德克萨斯州立大学访华学者
我们最近读到的这套《汉字研究新视野丛书》,首先感觉到的就是视界开阔之新。该丛书系列关于汉字体系的重新审视,既充分汲取了传统考据学的科学实证精神,注重材料,不尚空言,又适度借鉴了语言学、考古学、人类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和方法。就丛书研究所观照的方面来说,文史哲经,整体贯通;就层次而言则有义理考据,比较对应,系统推演,联类发生,辨章源流。由此而展开的汉字系统“单位观念史”的研究,使得读者又一次领略到了中国考据学新旧世纪之交的学术魅力。
据我们所知,汉字研究在中国乃至在海外一直是一个热烈持久的话题。但给人的感觉似乎总是缺少汉字内部、汉字体系上的深入扎实研究,其中可能有学术的、文化的、政治的,甚至感情的原因。“汉字研究新视野丛书”系列,在考据学上的出新,在于“出新意于法度之中”,从汉字体系上着眼,下的是扎实考证功夫。当我们将该丛书的《中国文字与儒学思想》把示给一位海外同行时,这位汉学家既惊叹材料之扎实,又感到“新颖而有意义”。从该丛书系列已出版的四种来看,《汉字与书法文化》、《汉字文化综论》有当于文化艺术,《〈说文〉汉字体系与中国上古史》、《中国文字与儒学思想》有当于史学经学。作者们大都将成批的众说叠出、或者举世共知误会而习焉不察的汉字贯通于整个文字发展系统,纳入一个较为明确的统一印证范围,重新进行考证。这样的研究过程,我们不妨说就是科学证实的过程。
《汉字与书法文化》据称是作者近二十年沉潜积累的结果,我们从该种专著里感到了作者字学书学的朴实老到,从汉字发生到意象的图形,千门万户,森严气象,书中都有溯源明流的考述。《汉字文化综论》一种,从文化学的视角,建构了某种汉字学研究的理论体系,而这种体系是建立在系统的汉字研究分析的基础之上的。《〈说文〉汉字体系与中国上古史》一种从汉字体系上入手,进行了成批成系的文字排比推演,订正了若干汉唐诂训。《中国文字与儒学思想》一种,通过对汉字系统的联类考释,以字证史,为儒学单位观念史的发生、整合探究补充另外的视角和材料。看得出,“汉字研究新视野丛书”的新视界、新考据,是正在恢复和发展中国优秀的考据学学术传统,这在新旧世纪之交的今天,不能不算是“小学”研究的新收获。
张再兴 上海中医药大学医古文教研室教师
《汉字研究新视野丛书》(以下简称《丛书》)以汉字体系的文化功能为研究对象,标志着学界对汉字本体功能认识的深化,为汉字研究、汉字文化研究,同时也为历史文化研究开辟了一个全新的视野,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。这种“新”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:
汉字文化积淀的隐性存在给汉字文化本身造成正反两种结果。人们对汉字中所积淀文化的习焉不察,避免了文献中常见的对先民文化的篡改,保留了文化“原生态”的本真,但又让人们始终难窥它的“庐山真面目”。《丛书》的作者们成功地运用新的视角,通过对汉字这种独特的文化符号的深入考据,揭示了汉字中所蕴涵的文化价值。汉字造字取象的独特性使其所蕴涵的往往是深层次的精神文化。故而《丛书》的深求穿透了汉字形义联系的表象,直窥儒家精神、审美意识等民族文化的深层底蕴,从而“切实而深刻地还原”了民族文化心理的根源,避免了一般文化研究的浮泛之弊。同时也将汉字文化的阐释提到了理性的高度。这正是《丛书》之所以“新”的第一方面:深。
《丛书》之所以“新”的第二个表现是:通。由于汉字的体系性和文化的整合性,《丛书》中的每一部都强调了“整体贯通”的研究方法。在文字本体方面,《丛书》突破了传统研究支离破碎的局面,串联起诸如《说文》本义体系,各个类体系等汉字本身的内在体系。《丛书》对汉字的上述系统观照,不仅凸现了汉字本体的系统特征和文化的整体系统,又将汉字体系与民俗文化、书法艺术、儒家思想、上古史实等思想文化体系整体地贯通在一起。通则“得其理”(《荀子·正名》),《丛书》的博综通贯为我们展示了绚烂辉煌的汉字文化景观。
但是《丛书》作者们在锐意创新的同时并没有忘记他们是站在前贤的肩膀上。他们努力继承传统文字训诂学、经学、诸子学、文学、史学、哲学的优秀成果,也继承了传统学术一直主张的不“离事而言理”的实证方法。这对于语言、文字与文化的研究来说尤为重要。因此,不管是研究方法论的建设,还是汉字文化方方面面的揭示,《丛书》都有信而有证的文字、文化材料,在纸上材料、地下材料的二重证据之外,运用文字本身构建第三重证据,进行多种材料的相互印证和严谨审慎的历时分析,向人们展示了汉字文化的真实面目。这种新而有本的作风构成了《丛书》之“新”的第三个方面:实。唯其如此,这种“新”更显其价值。
黄安靖 华东师大古籍所研究生
纵观汉字研究史,我们发现,历代的汉字研究始终附庸于经学,服务于治经之用,基本限于对传世文献单层面的文意梳理。虽然成绩显赫,却也不得不令人生憾。汉字是本体系统、发生系统和文化系统融为一体的宏观系统。汉字研究仅仅局限于本体系统的研究领域之中,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文献文字学研究范围之内,而不涉及其他领域其他范围,不探寻其他方法,是远远不够的。
当前适值世纪之交,改革开放的大潮开创了一个崭新时代,汉字研究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。新一代学人在继承汉字研究的传统精神之外,要充分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和方法,拓宽视野,更新观念,开辟一条熔铸古今、贯通中西的学术道路,多层面多角度对汉字各个系统进行全方位研究。在方法上,既追求文史哲的整体贯通,又力求义理、辞章、考据的全面会通,创立新世纪的学术研究范型。
“汉字研究新视野”系列丛书,就是作者们在这一方面多年的思考结果。此系列定位于新视野,着眼于汉字宏观系统,用全新的方法从全新的角度,对汉字进行了全新的探索。融会语言学、考古学、人类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及方法,从文化学、哲学、史学以及书学等角度,对汉字进行了全面的研究。
姚淦铭的《汉字与书法文化》,融文字学和书学为一炉,对书体和字型进行了文化探寻;刘志基的《汉字文化综论》,从文化角度,构建了汉字文化研究的理论体系;宋永培的《〈说文〉汉字体系与中国上古史》,用超越前贤的系统和推演方法,讨论了若干汉唐诂训;臧克和的《中国文字与儒学思想》,通过汉字体系的系统类联,以字考经,为儒学研究开辟了新的视角,补充了新的材料。
(丛书的第二辑即将推出,分别是《〈说文〉小篆形体研究》、《马王堆帛书研究》、《汉字体态学》,总体来说是对汉字系统的内部构造作规律性把握。作为第三辑的《比较文字学》、《汉字心理学》、《中韩汉字比较研究》、《中日汉字比较研究》不久也将和读者见面。)